咨询热线:
健康科普
HEALTH INFORMATION
健康科普
创面修复基本知识(二)
- 发布时间:2018-01-09 17:26
【概要描述】
创面修复基本知识(二)
【概要描述】
- 发布时间:2018-01-09 17:26
之前给大家介绍了皮肤的结构以及创面的分类,现在就创面的愈合过程给大家重点介绍一下。
创面愈合(Wound healing)是指由于致伤因子的作用造成组织缺失后,局部组织通过再生(Regeneration)、修复(Repair)、重建(Reconstruction),进行修补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本质上是机体对各种有害因素作用所致的组织细胞损伤的一种固有的防御性适应性反应。
创面愈合的基础是炎症细胞如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修复细胞如成纤维细胞、表皮细胞等的一系列生物学活动,同时,细胞基质也参与其中。创面愈合的过程一般分为4期:
一、凝血期
从创面形成的一瞬间开始,机体首先出现的反应是自身的止血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一些非常复杂的生物学反应:
首先是创面周围的小血管、毛细血管等反应性收缩使局部血流量减少,随之而来的是暴露的胶原纤维吸引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凝块;
随后血小板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如5-羟色胺及前列腺素等,使血管进一步收缩,血流减慢,同时释放的磷脂和ADP将吸引更多的血小板聚集。
最后,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过程也将被启动。凝血过程结束后,机体即开始进行创面的愈合。
二、炎症期
这一时期自创面形成开始的前2-3天。
由于局部血管的收缩,导致局部组织缺血,引起组织胺和其他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使创面局部的血管扩张;同时,因坏死组织以及可能的致病微生物的存在,引发机体的防御反应(炎症反应):免疫细胞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向创面移动和集中。一方面,粒细胞防止或吞噬入侵的细菌;另一方面,巨噬细胞吞噬消化坏死的组织细胞碎片。同时,这些炎性细胞组织破坏后释放出来的自身蛋白溶酶,即胶原酶,也可以消化溶解坏死的组织细胞碎片,使创面清洁,以便启动组织的修复过程。胶原酶分解的胶原肽段作为一种趋化因子可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移向伤处而加速清创。
巨噬细胞除吞噬消化组织细胞碎片外,同时也是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分化,合成胶原蛋白的关键因素。这一过程也被称为清创阶段(Debridement phase)。同时,创面会反应性地出现收缩,以期减少创面面积。临床上因这一时期的创面大多被黑色的坏死组织所覆盖,因此也被称为黑色期。而当这一层坏死组织被清除后,创面仍会被一层薄薄的腐烂失活组织所覆盖,使创面外观呈黄色,因此临床上分期时常将此时的创面称为黄色期。
三、修复期
这一时期约从创面形成后的2-24天开始,又可以分为2个阶段:上皮细胞再生(Epithelialisation)和肉芽组织形成(Granulation)。
上皮细胞再生:创面修复首先是创面周缘健存的基底细胞开始增生,并向中心部位移行。这个过程中,巨噬细胞、组织细胞可释放FGF,刺激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激活剂(PA)和胶原酶原,前者将纤溶酶原转化成纤溶酶,进而将胶原酶原转变成活化的胶原酶,共同消化基底膜,使内皮细胞透过基底膜到达伤口位置,胶原酶还能使内皮细胞的移动速度增加。
与此同时,基底细胞的增殖刺激创面基底部毛细血管和结缔组织的反应性增生。
当创面被新生的上皮细胞覆盖后,创面外观呈粉红色,故而又称此时的创面为粉红色期。
肉芽组织形成:随后,基底细胞的增生刺激肉芽组织的生长,胶原酶通过分解残存的胶原促使成纤维细胞向伤口潜行,并通过降解膜蛋白而促使其生长和繁殖。同时,巨噬细胞释放的生长因子如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β转型生长因子(β-TGF)和α转型生长因子(α-TGF)等,加速肉芽组织的形成。
由于新生健康的肉芽组织外观呈鲜红色,因此,临床上又将此时的创面称之为红色期。
随着肉牙组织的不断形成,创面组织的缺失被填充,上皮细胞便从创面周缘向中心移行,最终使得创面得以完全被再生的上皮细胞覆盖。
四、成熟期
当创面被再生的上皮细胞完全覆盖后,创面的愈合过程并没有完全结束。这就是创面的成熟期。因为新生的肉芽组织和上皮细胞还需要进一步分裂分化、转型,使其力量增强,才最后使创面得以完全愈合。
这一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新形成的上皮细胞不断分裂,使表皮层增厚
2、肉芽组织内部转型:形成的胶原纤维排列发生改变,使新生的结缔组织力量增加;同时,毛细血管数目减少,使创面局部颜色减退,接近于正常色。
3、这一过程需要的时间很长,常常超过1年。在创面愈合未完成成熟以前,创面仍然容易被再次损伤,由于表面上创面已经完全愈合,因此这一时期经常被患者和医务人员忽视。这就是为什么临床上,慢性创面常常发生在同一部位的原因。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友情链接
——